浅谈中学生劳动教育
双峰中学校长 孙德志
劳动教育是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,使学生初步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,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目前,独生子女家庭增多,升学竞争压力加大,使得不少家庭、学校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,导致学生的劳动观念淡漠,很多学生形成“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,作业不动笔,父母全包做”的坏习惯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重视劳动教育,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,是摆在学校、家庭、社会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。
一、明确劳动的意义
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,“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,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”。因此,实施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在体力、智力、品德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。通过参加劳动实践,可以促使学生在肌体、血液等各种生理机能方面得到充分改善,增强他们的体力,促进健康发育;它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,把理论与实践、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,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,促进智力发展;还可以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,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。
二、培养劳动观点
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。社会上只有劳动的分工不同,没有贵贱之分。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,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,劳动创造了世界。没有人民的艰苦劳动,就不可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;没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,人类就不可能登上月球。我们通过劳动创造科学财富。劳动是我们的衣食之源,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,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,才能体现自我价值,要树立健康的劳动观点,懂得是劳动、劳动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,劳动人民是最光荣的,最应该受人尊敬。从而养成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和勤劳俭朴、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。
三、养成劳动习惯
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》中强调,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做,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,要从身边的事做起,从小事做起。在家里,可做料理自己生活的劳动,保持学习和居住环境的美好,如每天整理床铺、打扫房间、洗衣做饭等。这些劳动对于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,形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都有重要的作用。
在学校,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为学校和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义务劳动,如整理校园环境、植树造林、到福利院给孤寡老人服务、参加创造文明校园、文明城市等活动。这些活动,可以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,建立与劳动人民浓厚的感情,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作风,自觉抵制不劳而获、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。
四、学习劳动技能
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劳动技能训练,培养学生的探索技能和创新能力。通过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的教学,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,使学生初步懂得现代科学技术是怎样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经济的发展,进而了解现代生产的一些基本原理,使学生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简单的生产工具和工艺制作,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,挖掘基本的生产知识和技能,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。
总之,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,要把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方面结合起来,使之形成教育合力,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,要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,将劳动的教育贯穿于整个中学教育教学始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