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中如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
孝感市双峰山中学 孙德志
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种以不同角度、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,以期寻求众多解决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。是探索学习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。在初中数学教学、试卷命题中出现较多。在学生尝试、探索、创新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。这里,本人就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,谈一些感想和想法。
一、教师的发散性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
创造力不天生就有的东西,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结果,取决于后天教育和个人努力,所以,每个人经过努力后都可以创造,只不过创造有大有小而已。在数学教学中,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,决不只针对高智力学生或优等生,也不限于中等水平的学生,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,特别不能忽视易被老师遗忘的所谓“差生”,要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,让他们体味到自己也有闪光亮点,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。
二、教师要善于把握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几种形式
1、条件发散式
例如:在学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后,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:判断两条线平行,有哪几种方法?一般学生总是考虑三个判定定理:“同位角相等,两直线平行”、“内错角相等,两直线平行”、“同旁内角互补,两直线平行”,这种回答显然不够全面,发散程度不够,应当让学生讨论还有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等。当然,还要告诉学生,随着学习的深入,将来还会有别的判断方法,这里的发散是探求结论成立的条件的发散。
2、结论发散式
结论发散是题目条件不变下的发散,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结论的探索深度和广度。例如:在学习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,有这样一道题:已知点A(1,2)在坐标轴上找一点B,使△OAB的面积为2,求点B的坐标?有学生回答:这点B在x轴正半轴上(2,0),还有学生回答也可以x轴反半轴上(-2,0)。老师继续启发,还有没有符合题意的点B呢?再想想?有学生回答,点B也可以有y轴正半轴上(0,4),也可以在y轴负半轴上(0,-4)。教师评判:你们回答都是对的。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,教室的学习气氛很活跃,看得出他们也很快乐。
3、条件、结论都发散式
例如:在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这一章中,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题: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,则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什么?
教师引导学生分析:该题没有画图,想一想,该题怎样画图?符合题意的图形有几种?再想想,图形不同,结论会怎样呢?讨论后归纳:图形有两种,结论也不同,即两角的关系是相等或互补。该题多解也是由于图形的发散所致。
4、解法发散式
例如:在学习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章时,有这样一题:如图,宽为50cm的长方形图案由10个全等的小长方形拼成,求每个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?
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结构特点,
各抒己见,集思广益,从不同的角度,
列出了三个方程组。
设小长方形长为x cm,宽为y cm
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。
三、教师组织发散性思维训练,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,并且要持之以恒
教师在组织发散思维训练时,从内容到方法,到形式,都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。在初中的低年级,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多一些。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,学生的发散思维意识也在不断提高,教师这时可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,并且要保持下去,特别是到了九年级,也越来越多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。我相信,只要长期坚持发散性思维的训练,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必有好处。